华东理工大学何雪松教授
来我院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建设
4月11日下午,国内著名社会工作学者、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受我院法政分院邀请,来我院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并作了题为“建构中国的社会工作学”的专题讲座。法政分院邵培樟院长、社会工作系韩宗生主任、舒振宇、濮敏雅副主任、张朦薇、石卷苗、郭美晨、徐冬老师,及社会工作系17级全体本科生参加了讲座。讲座由邵培樟院长主持。

何雪松教授是国内知名的社会工作研究专家,自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后,20多年来一直在华东理工大学任教和研究,聚焦于精神健康和社会工作理论,已出版专著4部,论文40余篇,在长期教学、科研中,还因组织出版社工精品教材等获得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三等,2008)、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2009)、上海市曙光学者(2007)称号。受到同行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关注。
他以“新时代概念下社工专业大有可为”为切入点开篇,结合国内外的数据对比指出:根据民政部统计,大概有410家左右的学校开设有社工专业,其中150多家设有硕士点,博士点相比就更少些;根据美国社工教育协会做的统计,美国有508家学校设有社工专业,其中242家设有硕士点,其中又有80家左右设有博士点,两相比较,一目了然,这个体量比起中国来还是大很多,因为它是3亿人,我们是13亿人,从这个情况看,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工作的师资是非常缺人的。换言之,新时代社工专业大有可为。
然后他向在场的师生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工作是否有可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另一个是我们可以为社会工作成为独立学科做些什么?紧接着何教授结合他博士论文课题和回到上海之后的研究,将“知变、适变、求变”这三变串联起来,对时代、人生、专业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思考。他从美国的一些社工教育和社会学的数据来考察美国现在的发展状态,认为现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不能走美国的路,对照起来,我们拥有自己的优势,其优势在于我们的社会工作长期以来是跟社会学捆绑在一起的,我们拥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关注比较宏观的社会议题。除了“点、线、面”,我们还有“体”的层面,强调国家关系的转型,强调政社关系的转型。所以我们要搞的是“转型社会工作”。这样的使命,也就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才会有。所以中国的社会工作,其实是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子,有自己的特色的。
由自己在国外求学见闻、在腿受伤时坚持拄拐工作以及去地震灾区做志愿的经历入手,他用幽默风趣的口吻让现场师生领会到适时而变的重要性。期间,他还提到了社会工作学的核心建构问题,并指出了三点:生理心理社会视角、人在情境中、促进改变的服务体系,其中,前两者体现了“社会”,后者展现为“工作”,形成了社会工作这样一种整合的科学。换言之,他认为这个社会工作要转化一下叫法,美国过去几年,已经是叫Science of social work,即社会工作科学。社会工作科学是两个立足点:一个是证据为本的实践,就是我做什么要有证据;第二个是大量地做干预研究。在社会工作传统三角的基础上他提出一个新的三角。传统三角是知识、价值和技巧,他把它改为科学、艺术和政治。他指出在中国做社工要讲政治,一定要有政治敏感性。由此形成基于我国本土化实践的社会工作学概念。那么,社会工作学这个词该怎么翻译呢,在英文中找不着对应的词。一般英文里面,要么就是“gy”,要么就是“cs”,比如Sociology和physics。既然找不着,那就叫social work 学,中英文合成词--社会工作学。他认为如果大家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的话,社会工作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全新的地位。
之后,何教授提出自己对社工发展的反思:过度的实证主义倾向导致现有的知识体系过于微观导向,展现专业属性的原创性理论较少;与社会学理论发展相比较,社会工作需要对以前的理论进行综合性努力。
结合我们现阶段的学习实践,何教授提到我们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可能做到的几点贡献:第一是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双重聚焦;第二是促进科学知识与实践智慧的融合;第三是倡导全球视野与文化自觉的结合;第四是推动理论整合与学科对话的综合体系精神,从而寻求与不同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行对话。
讲座结束后,何教授和在场师生进行了热情的交流互动,就大家提出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鼓励感兴趣的学生给他发邮件,进一步深入探讨社会工作专业化、建立中国经验下的社会工作体系以及未来升学考研等方面的问题。会场气氛活跃而热烈。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据悉,此次是我院“东方社工大讲坛”第3期专题讲座,17级社会工作专业刘昊同学激动地表示,能够当面聆听国内顶尖学者的讲座非常的激动,认为讲座开阔了知识视野、坚定了学术信念。邵培樟院长表示,法政分院将一如既往地继续举办高水平的讲座,丰富师生的学术生活。
(撰稿:徐冬 庞雨蝶 摄影:张思佳 张欣怡 终审:邵培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