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菁菁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菁菁校园 >> 正文
监视下的“自由”
时间:2015-11-27 17:39:28   阅读:          

——再读《数字城堡》

《数字城堡》,丹·布朗的处女作,与《达·芬奇密码》、《失落的秘符》属于同类的小说。曾经,大概是《失落的秘符》正当热卖之时,我也顺便翻阅了这部小说,觉得并无什么出彩之处。但当进入大学,看见了图书馆借阅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数字城堡》,才想到我肯定错过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于是,我便再次拿起了它。

从文学角度看,这是一部成功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惊险刺激。男女主角分别位于西班牙和美国,而整个故事就这两个国家分为两条主线同时进行。随着一个个密码的的破解,真相也一点点浮出水面。文科出身最后挽救全场危难的语言学家男主角,美丽动人智商超高的科学家女主角,一个强大且看似好人的反派以及一个历史悠久系统庞杂的机构等,这是我总结的丹·布朗小说的公式,几乎能套用于任何一个他书中的故事。然而,这并不代表丹·布朗的小说只是一部部相似的复制品。以幕后机构为例,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共计会、教会到郇山隐修会,虽然套路相似,但所表达的内涵与精神却不尽相同。而这部《数字城堡》提出的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即书中的话“谁来监视监视者”,探讨了公民隐私和国家安全之间的矛盾。

故事起源于美国国家安全局密码破译部制造的一台能破解世界上一切密码的万能解密机,这无疑将一切隐私暴露于国安局的监视之下。密码破译部职员远诚友加十分不理解,并决心制止,声称自己用旋转明文电码编写了不可破译的“数字城堡”。最后,“数字城堡”竟被证明只是一个病毒,而万能解密机被毁,幸而国安局的数据库得以保存。书中,远诚友加代表了公民,国安局则是国家。公民的隐私是自由的一部分,而国家的安全的保障却要通过侵犯公民自由的权利,这是一个悖论。这是一部小说,未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但作者在结局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纸牌屋》中,克莱尔·安德伍德对佐伊·巴恩斯说过:“I know everything from the beginning.”谁都不希望有这种被人知道一切的毛骨悚然感,国家的安全并不是靠偷窥公民隐私就能得来的。

“自由的悖论就是,自由的保障,恰恰是来自于对自由的限制”。国家安全需要保障,而公民自由不容侵犯,二者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也是美国人的拿手把式——制约与平衡。《数字城堡》在1997年就出版成书了,在现今社会,有另一样东西能与之媲美,俗称“人肉搜索”。万能解密机无疑是强大的,但不得不说,社会的力量更大。“人肉搜索”利用社会群众进行信息的收集,从舆论与社会方面来说,有其一定的好处,但其实质也是一种侵犯公民隐私的不正当的行为。

优秀的作品值得多次回味,再读《数字城堡》,感受到的不仅是故事本身的惊险刺激,更是对国家、社会的进一步思考。在对于“如何保障自由”这一争论上,正如书末留下的那一条密码所说:“We are watching you(我们正在看着你).”或许这个争论直到很久以后都没法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但是,毫无疑问,所谓“监视下的自由”,是我们绝对不需要的!

版权所有©2008-2019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法政学院 浙ICP备0606060606号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

地址:浙江省海宁市连杭开发区高新区仰山路2号 邮编:314408 电话:0573-87571213

您是第 位访问者